发布:2019-05-07 阅读(10746)
黎族社会历史与丧葬习俗研究——基于五指山王村的田野调查
一、王村基本概况
王村属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管辖,是五指山英格岭下依山伴水、风景优美的热带自然村落,现有163户621人。该村距离毛阳镇,距离五指山市,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。王村分为一村、二村、三村。解放前只有两个村,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较快,房屋居住受限,一部分村民于上世纪90年代搬到离主公路近的地方居住,为便于日常管理称为三村。
这里南开河从村中经过,盛产鲜美的石斑鱼、福寿鱼,是村民日常生活的荤类食物主要来源。小溪从大山里流出,60年代筑坝引渠流经一、二村,是村民的人畜及灌溉用水之源。这里水稻2熟,兼种玉米、番薯等,常见的果树有椰子、香蕉、菠萝蜜、荔枝、芒果、阳桃、槟榔,橡胶树是其重要经济来源。家畜中养猪较普遍,品种有本地五指猪和二元杂交猪;少数农户群养黄牛。家禽主要有鸡、鸭(分北京鸭与本地鸭)、鹅。
王村绝对多数都姓王,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国兴领导黎族起义,公推其为黎族的大奥雅与领袖,从而改为王姓。王村与毛路村的祖先为两兄弟,现在的王村为同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(黎语称“dengda”),下分两支(老大叫“nan”,老二叫“ka”),再发展为六个祖宗(黎语称“nensheng”),到2009年发展为七代人。全村只有18个媳妇为其他姓氏(胡姓7人,刘、黄、林、陈姓各2人,邢、韦、曹姓各1人),但都是黎族。黎族一般同一祖宗聚居一村,王姓不同祖宗才能开亲,所以一般只要不同村即可结婚。以前择偶通过节日和走亲戚认识女人,再由父母的兄弟姊妹去提亲。现在有了同学之间、在外地打工的同事之间或经外人介绍结婚的。
二、民族历史曾记载的黎族丧葬习俗
相应书籍记载黎族的丧葬为:
1、《中国民族志》:“黎族实行棺木土葬,整个葬仪大致有报丧、入殓、守灵、停棺、出殡、下葬等过程。”
2、《黎族简史》:“丧葬仪式各地不同。合亩制地区保留较古老的仪式:遇有人死便鸣土枪报丧,全村或全峒的人都来吊唁,三天不吃主粮,不做重工,只喝糯米甜酒。一般都用独木棺,不停棺,当天埋葬,不建墓冢,但在坟上放置死者生前的用具,如妇女放纺织工具,男子则放弓箭、木耙、腰篓、草笠等。死者如系男人,葬于本村同一血缘集团的公共墓地;外村嫁来的女子,则须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,并葬于其父方的公共墓地。其他地区特别是琼中县和沿海的陵水、三亚等地,则有迷信风水、停棺打斋、择地建墓和清明节扫墓的习惯。”
3、《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》:“遇老人家去世,全村的人都自动来帮助丧家伐木作独木棺材;入殓时没有给死者沐浴的风俗,只有其亲生子替死者换上新衣服,男的换一件新衣,女的换一条新织成的桶,死者手里不拿任何东西,也没有用纸或白布遮脸。尸体都是仰放,由四人将死者抬入棺后,再盖上一床新被子,然后用一块木板进行封棺,以藤条把棺材捆好。出殡时间多在死后当日下午,全村群众都来丧家喝酒后,便参加送葬。坟地不请“风水先生”堪舆,坟地作长方形拱起,坟头用一块大石头作标记,以后别人不能再葬此地。孝子出殡后回家杀鸡喝酒,换上新衣,至此全部丧葬过程便告完毕。但孝子在父母死后六天内,只能喝酒充饥,满期后才能吃饭、剃头、洗头、到“隆闺”与人自由恋爱和进入别家。”
上一篇: 亲身经历的武汉殡葬|武汉的丧葬风俗
下一篇: 单县丧葬习俗|河北殡葬习俗|殡葬习俗大全
相关推荐